这是位于山西省长子县翠云山上的法兴寺(无人机照片,3月15日摄)。
山西省长子县的翠云山间有一座古刹——法兴寺。1993年,21岁的张宇飞成为法兴寺的文保员,一晃已30多个春秋。
法兴寺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,原址位于长子县慈林山,后因地处煤矿采空区而搬迁至翠云山。寺内的宋代彩塑、唐石舍利塔与唐燃灯塔被誉为“法兴寺三绝”。1988年,法兴寺被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起初,张宇飞的工作只是看护寺庙、防止偷盗,偶尔客串一下讲解员。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,他开始重新审视这些被称为“国保”的塑像和建筑。面对游客提问却答不上来,张宇飞下定决心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,查阅史料、研读碑文、请教专家、走访乡民……
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,张宇飞愈发感到“国保”的价值应该被更多人所了解。于是在日常讲解之外,他把多年的研究成果编撰成书,先后出版了《佛影——法兴寺、崇庆寺、观音堂彩塑赏析》《国之瑰宝——长子法兴寺崇庆寺》等著作。2019年10月,张宇飞还开设“守寺者”微信公众号,发表介绍山西文化遗产的原创文章百余篇,累计阅读量近50万次。
到法兴寺参观的游客越来越多,张宇飞的故事渐渐被人知晓。30年间,张宇飞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、各类团体超过50万人次,讲解2万余次。“这些文物早就是我生命的一部分了。每次看寺内的塑像都是一场跨越时空的交流,能从中看到古人的智慧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。我很乐意和游客分享我看到的一切。”张宇飞希望更多人参与到文物保护中来,共同挖掘传统文化的魅力。
新华社记者 杨晨光 摄
早晨,张宇飞打开法兴寺的大门,准备迎接游客的到来(3月16日摄)。
新华社记者 杨晨光 摄
游客步行上山参观法兴寺(无人机照片,3月15日摄)。
新华社记者 杨晨光 摄
张宇飞在法兴寺内打扫卫生(3月16日摄)。
新华社记者 杨晨光 摄
张宇飞用自制的工具打开法兴寺圆觉殿的一道高处门锁,准备迎接游客的到来。为保护殿内珍贵彩塑,张宇飞为圆觉殿上了三道锁(3月16日摄)。
新华社记者 杨晨光 摄
在法兴寺圆觉殿,张宇飞记录宋代彩塑的保存状况(3月16日摄)。
新华社记者 杨晨光 摄
张宇飞展示他参与编写的一本著作(3月15日摄)。
新华社记者 杨晨光 摄
拼版照片:上图为张宇飞刚到法兴寺工作时,在法兴寺外留影(翻拍资料照片);下图为张宇飞在法兴寺外留影(新华社记者杨晨光2024年3月16日摄)。
新华社发
张宇飞(左一)在法兴寺内为游客讲解(3月12日摄)。
新华社记者 杨晨光 摄
张宇飞查看法兴寺内的一处碑文(3月12日摄)。
新华社记者 杨晨光 摄
张宇飞在法兴寺外的住所内看书(3月12日摄)。
新华社记者 杨晨光 摄
张宇飞在法兴寺外的住所内整理研究成果(3月12日摄)。
新华社记者 杨晨光 摄
张宇飞在法兴寺的监控室内查看监控画面(3月12日摄)。
新华社记者 杨晨光 摄
张宇飞在法兴寺内巡查(3月12日摄)。
新华社记者 杨晨光 摄
张宇飞和妻子刘海玲在吃饭(3月12日摄)。
新华社记者 杨晨光 摄